上海知名律师,上海著名律师|首席律师—孙奎律师电话:13262916597(法律咨询,法律顾问,诉讼代理等服务)

站内搜索

北京东城律师事务所:扒窃未遂是否构成盗窃罪,北京刑事辩护律师,北京知名律师,北京交通事故律师

2013-06-05 17:37

 

来源:中国法院网 

北京知名律师,北京著名律师

首席律师—孙奎律师电话:13021909386  010-63805958(法律咨询,法律顾问,诉讼代理等服务)

孙奎律师,法学理论功底扎实,知识全面,工作责任心强,认真负责。法庭上冷静沉着,能言善辩,谈判中亲切、灵活,具有十分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,在诉讼实务和非诉讼实务方面都卓有建树,先后担任多家企事业单位的常年法律顾问;同时,孙奎律师致力于诉讼实务的钻研,在刑事诉讼实务方面取得不凡的成绩,代理的民事、经济、行政案件,胜诉率达八成以上。 
   行政诉讼实务方面的部分典型案例:1、成功代理xx市葛xx镇官仓村五社诉xx市人民政府违法发放土地使用证行政复议案和土地确权纠纷案,撤销了xx人民政府发放的土地使用证、xx市人民政府作出的土地确权决定书;
    刑事诉讼实务方面的部分典型案例:北京市首例也是2011年全国最大的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案为张海明辩护、高玉雷涉嫌合同诈骗罪案、2011年媒体关注的《5名洗浴中心打工者辞职盗窃顾客百余起》盗窃罪案为张少军辩护、2012年媒体关注的《农民冒充算命大师骗2000万 女友先套对方情况》程德合诈骗罪案等一批社会影响大、法律关系复杂案件中,为犯罪嫌疑人、被告人提供法律帮助、法庭辩护,取得良好的审理结果;同时,积极为因刑事犯罪遭受物质损失的被害人提供法律服务,帮助被害人获得经济赔偿上百万元。
    民事诉讼
实务方面的部分典型案例:1、成功代理谢××与xx省xx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竟业限制纠纷案,法院均采纳律师意见,判决谢××不承担竟业限制违约责任。2、成功代理张海东与梁爽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,梁爽履行房屋买卖合同。

作者:樊涛【案情】

  2011年6月13日,贾政跟往常一样乘坐公交车伺机扒窃,当看到车上有一个妇女正在闭目休憩时,随即向其靠拢并用手拉开挎包拉链,在用镊子从挎包中夹钱包时被人发现,当场抓获。

  【分歧】

  2011年2月25日,《刑法修正案(八)》第39条规定,将刑法第264条修改为:”盗窃公私财物,数额较大的,或者多次盗窃、入户盗窃、携带凶器盗窃、扒窃的,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者管制,并处或者单处罚金……。“至此,扒窃行为被直接纳入刑法处罚范围。对于该案中,扒窃未遂是否构成盗窃存在两种不同意见。

  第一种意见认为,贾政的扒窃行为尚未实施完毕,属盗窃未遂,根据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,只有情节严重的盗窃未遂才应追究刑事责任,扒窃属于盗窃的一种,该规定自然同样适用于扒窃,因此贾政的扒窃行为不构成盗窃罪,不应定罪处罚。

  第二种意见认为,依据刑法修正案(八)之规定可知,扒窃即入刑。无论既遂与否,都该以盗窃罪论处。贾政实施了扒窃行为即构成盗窃罪(未遂),但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减轻处罚。

  【评析】

 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。

  首先,从社会危害性上讲,将扒窃纳入犯罪圈具有实质合理性。与普通的盗窃行为相比,扒窃行为不仅具有剥夺被害人财产所有权的特征,还呈现出惯窃、结伙扒窃、使用专业工具甚至凶器进行辅助等特点,不仅如此,扒窃行为还具有转化为抢夺、抢劫、杀人等恶性犯罪的抽象危险性。因此,立足于扒窃行为对人民生命财产与社会和谐稳定的严重破坏作用,有必要将扒窃直接规定为犯罪。刑法修正案(八)将扒窃、携带凶器盗窃等几种危害较重的情况从普通盗窃行为中分离出来,无论数额多少,均认定为盗窃罪,这一立法动向适当扩大了盗窃罪的处罚范围,是对以往我国刑事立法普遍存在的“厉而不严”弊端在某种程度上的纠偏,从而有利于实现刑法的法益保护机能。

  其次,从刑法谦抑性上说,扒窃入刑并不意味着所有扒窃行为无一例外都要定罪处刑。所谓谦抑性,是指刑法不应将所有的违法行为都作为其对象,而只有在不得已才使用刑罚的场合作为其对象。尽管扒窃行为已经被规定为一种犯罪类型,但对于扒窃数额微小、因为生活困难而扒窃且数额不大的初犯、偶犯等缺乏处罚必要性的情况,可以根据刑法第十三条之规定,“……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,不认为是犯罪。”

  同时,根据《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》第一条规定,“盗窃未遂,情节严重,如以数额巨大的财物或者国家珍贵文物等为盗窃目标的,应当定罪处罚。“从上述解释规定看,盗窃未遂如果未达到情节严重程度,不应当定罪处罚。扒窃属于盗窃的一种,该规定同样适用于扒窃。北京刑事辩护律师,北京知名律师,北京交通事故律师,北京东城律师事务所

  综上所述,本案中贾政的行为显然属于扒窃未遂,且属惯犯,应以盗窃罪论处。

  (作者单位:江西省资溪县人民法院)来源:中国法院网
 

返回

© 2010 版权所有